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成为红色旅游胜地,参观游客络绎不绝;烈士后代来梅讲述红色故事,激励干群奋进新征程;制定实事清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
这是大埔县用活红色资源,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的生动实践。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埔县立足苏区特色,围绕“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总目标,按照“1+10+N”总体工作思路,高标准高质量推进,不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紧扣“红色+”,大埔抓好一堂堂红色课程、一场场党史宣讲、一部部文艺作品、一件件民生实事,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断汲取智慧力量,在感悟真理中传承苏区精神,激发干事创业热情,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凝聚起推动大埔老区苏区全面振兴发展的强大合力。
红色+阵地
用活资源打造新亮点
“最后一儿子,送去当战士;最后一碗饭,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张被,拿去垫担架……”在大埔县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讲解员动情地描绘着,前来参观学习的党员干部低头认真聆听。
“纪念园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接受党性锤炼的团队,这里已经成为大埔革命传统教育、党性党史党风教育、干部教育培训合作的重要基地。”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管理处宣传讲解股股长刘南海说。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生动和鲜活载体,凝结着党的光辉历史。在大埔这片红色热土上,曾经发生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革命故事,留下丰富的红色资源。
而今大埔把红色资源充分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资源,用好主阵地、建好新基地、打造旅游胜地,让红色基因在群众中传承,历久弥新。
——用好主阵地。目前,大埔县全力做好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提升工作,将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县内98处革命纪念场馆、遗址遗迹以及三河镇旧寨村等3个“红色村”党建示范点、中央红色交通线大埔中站旧址群等4个市党史学习教育实践基地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加强修缮保护利用。
其中,三河坝战役遗址群、中央红色交通线革命遗址群、中共南方工委及闽粤赣边区红色遗址群等保护利用项目以及大埔县百侯镇长征人物故居(旧居)修缮布展项目已纳入今年广东省红色遗址保护利用项目,大埔县工农革命政府公安局旧址、中共高陂仰文学校支部旧址等保护利用项目如期完工。
——建好新基地。大埔还为广大干部群众重温红色历史拓展新空间:投资2.51亿元建设集革命传统教育、党性党史党风教育、干部教育培训于一体的大埔县委党校迁建工程,并配套推进“大埔客厅”、汇东书院、红色文化广场、爱国主义教育拓展中心、纪念园停车场等项目建设,打造高水平红色教育基地。
——打造旅游胜地。以三河坝战役纪念园为龙头,打造红色三河小城镇、高陂青花瓷小镇、百侯历史文化小城镇,形成红色大埔“月亮工程”、闽粤赣著名红色旅游胜地。以北部红色交通线、东部南委旧址、南部边纵党委旧址等为配套,实现与江西瑞金、福建古田、梅县叶剑英纪念园等红色旅游景点紧密对接,打造红色旅游经典大景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埔中央红色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茶阳镇党坪村伯公凹,两棵见证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转移重大历史事件的百年老树,近期再次进入群众视野,并被当地政府加以保护活化利用,成为当地红色旅游的崭新名片。
“目前古树前已设立起主题为‘红色号角’的信息柱,人们在观赏百年老树时,也能了解到发生在伯公凹的红色往事。”大埔县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说。
如今,一张覆盖全县的红色地图徐徐展开,一个个红色资源被盘活,串起一条条红色旅游路线,发挥育人效能。
红色+文艺
讲好故事打造新经典
“为了革命,太姥爷辞别娇妻与幼儿,跟随共产党宁愿牺牲一切,最后只给亲人留下一张烈士证。为什么他会这么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我想大家心里都会有答案……”2021年4月21日,在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内的蔡晴川烈士铜像前,后人冯金莲向大埔县干部、学生代表等讲述了有关蔡晴川烈士的“红色故事”。
这是大埔县以烈士后代讲烈士故事的方式重温党史,激励群众奋进新征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的生动案例。
围绕“谁来讲”“讲什么”的关键问题,大埔县着力在宣讲队伍、宣讲内容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党史学习教育新课堂,用生动的宣讲方式和立体的传播手段,推动党史宣讲走深走实。
聚焦“谁来讲”?大埔县开辟百姓课堂,不断壮大“红色讲解员”队伍。通过“抗战老兵讲党史”“革命后代讲党史”“红色讲解员讲党史”等浸润式创新形式,把党史学习教育课堂搬到寻常百姓家。从相关部门遴选100名红色讲解员、48名小小红色讲解员,讲好党史背后的感人故事,赓续红色精神血脉。
聚焦“讲什么”?大埔县开发精品课程。深挖红色资源,重点打造《三河坝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青溪红色交通线是中央苏区的生命线》《铭记“南委事件”,弘扬“南委精神”》等精品课程,其中《三河坝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意义》被中组部评为“全国精品党课课件”。
“我想把生命活成一首歌,歌声拥抱前程似锦的国……”前年6月,梅州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华灯起、歌声响,《血色三河》开演。据悉,《血色三河》以三河坝战役为题材,生动深刻地还原了曾经发生在梅州这片革命热土上可歌可泣的故事,是当前讲好红色故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
同时,大埔县还以文艺之美点亮党史之光,打造红色文艺新经典,让党史背后的感人故事以汉剧、歌剧、影视剧、舞蹈、文学等形式再现出来。
如精心创作《永远的核心》《捧起可爱的中国》等红色歌曲MV,《红色交通送伍豪》等客家方言快板,《我为祖国唱红歌》等客家童谣,筹划拍摄《三河坝》红色经典电影,抓好红色题材电视剧《绝密使命》、电视纪录片《讲武堂·红色血脉》之《中央红色交通线》等影视节目宣传拍摄工作,创排广东首部大型民族原创歌剧《血色三河》(精华版)、大型广东汉剧《虎口红线》、红色题材舞蹈《红色记忆》,编印《红色记忆 大埔革命斗争史画册》《南昌起义军三河坝战役》《大埔革命故事集》《中共大埔历史简明读本》《张善铭纪念文集》等书,打造“红色文艺经典”,让党史学习教育有声有色开展。
红色+实践
办好实事共享新成果
“真的要感谢党有这么好的政策。”去年,一笔救命钱让宫颈癌中晚期的大埔县光德镇澄坑村村民严月芳顺利完成手术,对生活又充满了信心。
严月芳口中的好政策来自妇联开展的“农村母亲关爱工程”项目,目的是资助农村低收入人口中患有重大疾病的困难母亲进行治疗。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大埔县妇联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围绕妇女儿童的关心关注持续用力,共列出了29项“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如关爱女性公益保险项目,2.15万名妇女因此受益,目前已有4名“两癌”患者获得了3.3万元的保险救助;筹集资金68.5万元帮扶困境儿童1563人次,在儿童助学教育、关爱妇女健康等方面及时传递党和社会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有人爱、有人帮。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大埔县各级党组织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群众“心上事”当作“上心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急最难的事办起,从群众最根本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
瞄准群众的“急难愁盼”,大埔县制定了实事清单,在壮大特色产业、统筹城乡发展、改善重点民生、完善基层治理等方面细化工作措施,指导各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方案,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截至目前,全县共提出办实事项目873项,已全面完成。
为让群众在家门口办理各项政务服务,去年11月,大埔县在湖寮镇政务服务中心安装调试完成梅州市第一台“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截至目前,大埔县实现了15个镇场、256个行政村“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全覆盖。据悉,“粤智助”政府服务自助机可提供打印身份证复印件、社保医保明细查询、公积金查询、医保查询、不动产信息查询、银行账号查询等自助办理服务,为老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便捷、快速的“一站式”办理体验,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此外,聚焦教育、医疗、就业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实事,大埔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重点办好县级层面党史学习教育68项民生项目。
如虎山中学东西两翼建设项目西翼已交付使用,高陂实验学校、西岭实验学校等项目有序推进。县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内儿科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业务用房综合楼、县慢性病防治院门诊楼建成投入使用,高陂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扎实推进。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大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完成接种522453剂次,两剂次覆盖率达77.58%。扎实推进“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三项工程,全县城镇新增就业6553人。
民有所呼、我有所行,民有所需、我有所为,正是当下大埔广大党员干部的真实写照。为群众办实事,大埔以“实”为引领,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用真心、见真章、求真效,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南方日报记者 马吉池 通讯员 余灏 中共大埔县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