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励初心,接续奋斗开新局。
2021年,是交汇点、转折点和新起点。建党百年汇聚民心民情,党史学习教育入脑入心,壮乡各族儿女勠力同心、艰苦奋斗,奋力完成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这一年,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成果普惠八桂,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这一年,八桂大地生机无限、活力无穷、潜力无尽,处处都有看不尽的赓续传承、看不够的欣欣向荣、看不完的日新月异。
持续提速、只争朝夕
奋力推动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史学习教育为经济发展汇聚了人心、鼓舞了志气。全区广大党员干部自觉把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同贯彻落实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部署要求结合起来,知行合一学党史,真抓实干促发展,坚定不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打好工业增产增效、加快项目建设等“七场硬仗”,积极推动全区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开创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工业,是广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以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我区在全国首创工业振兴特派员联系服务企业制度,组织1094名专业干部,组建14支工业振兴特派员工作队,奔赴一线,服务重点工业企业、重点工业项目、重点招商项目和重点工业园区,协调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截至2021年10月底,工业振兴特派员共收集识别企业反映问题3451项,已协调解决1915项。
小米粉,大产业。在市井中诞生的螺蛳粉,成功走出一条特色产业从“小散弱”到“大优强”的路子。螺蛳粉产业的发展壮大,在于找准了工业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也凝聚着市场监管部门“学史力行”的奋斗汗水。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总结经验、观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着眼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实际,依托质量服务“一站式”平台,综合运用标准引领、技术帮扶、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等措施,推动产品提质、生产提效、发展提速,促进螺蛳粉产业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
狠抓落实之风、攻坚克难之风、改革创新之风,是以史践行的行业新风。
在学深悟透中自觉运用党的创新理论优化工作方法,增强开拓创新精神,全区各地工业高质量发展喜讯频传——
在南宁,“强工业”作为“强首府”的首要任务,实施“双百双新”项目57项,数量居全区第一,构建了以新兴产业引领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在北海,依托率先在全区编制的《产业树全景图》,依“树”招商、挂“图”作战,效率和精准度大幅提升,“三企入桂”工业招商项目签约投资额排全区第一,临海大工业取得长足进展。
在柳州,依托3家整车企业、4家专用车企业、1000多家骨干企业,形成了千亿汽车产业集群,打造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
回首2021年,展读广西这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答卷,一条条发展增长线,让人心潮澎湃:2021年前三季度,全区完成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9.0%;预计全年经济增长7.5%,两年平均增长5.6%左右。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
乘势而上、接续奋斗
不断稳固脱贫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1年,是广西改革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经历不懈跋涉与求索,壮乡儿女与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迈进小康社会,共享伟大荣光;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广西鞍马未歇,向乡村振兴全力“开拔”。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区把党史学习教育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相结合,全区广大党员干部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实际行动不断稳固脱贫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强防贫监测和帮扶,确保脱贫成果“稳得住”——
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致富路上个个都要跟得上。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自治区相关部门研发了防贫与帮扶监测系统,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都集中在一个系统一张图上,各部门关注关心,齐抓共管。医保、住建、公安等部门重点排查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的生活困难户;线上线下找准监测对象,进行积极帮扶,确保不返贫不掉队。截至2021年12月下旬,全区共有防贫监测对象44.7万人。经过针对性帮扶,已有21.28万人解除风险,实现16.05万户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户一户一人以上就业。
推动脱贫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确保特色产业“能壮大”——
进一步优化县级“5+2”、村级“3+1”扶贫产业,调整特色产业扶持政策,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深化消费帮扶,不断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立足我区林果蔬畜糖等产业优势,大力推进“10+3”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建设。
2021年,全区累计发展1499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1.05万个家庭农场、6.17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广西好嘢”目录遴选发布411个农产品;全区累计销售帮扶产品共计213.35亿元;新增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市有核心区、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园”的格局。
深化粤桂协作,确保脱贫人口“能致富”——
就业致富有了新成效。联合举办“粤菜师傅”“南粤家政”“广东技工”“乡村工匠”订单式培训,促进广西脱贫劳动力有就业、有收入;举办劳务协作培训班224期;妥善安排农村学生到广东省就读职业学校,“点对点”安排劳务输送专车2689趟(次)、专列7趟(次)。据统计,2021年累计帮助脱贫人口实现就业19.69万人。
消费助农开创新局面。支持建设供深供粤农产品示范基地、“菜篮子”基地,大力开展“圳品”认证,建立长期稳定购销关系;加强粤桂产销对接、电商推销,广西优质农产品畅销粤港澳大湾区。截至2021年11月底,广西农产品在大湾区实现销售220.57亿元。
民生条件发生新变化。落实粤桂两省区协作资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易地扶贫搬迁扶持、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全区实施帮扶项目453个,开工率100%,支持建设乡村振兴项目269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典型86个。
用心用情、解忧造福
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我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人民立场、用心用情,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一诺千金建设民生项目。全区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收集各类办实事项目2000多个,从中遴选出惠及面广、影响力大的51个项目向媒体公布,由42个区直部门统筹推动,完成率100%,彰显了为民服务的初衷和“说到就要做到”的决心。
一心一意解决“急难愁盼”。聚焦服务“一老一小”、生活困难群众、农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和重要节日等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政策措施,10个自治区重点民生部门牵头负责、纪委部门督促落实。
一点一滴破解痛点难点。各地各部门认真梳理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问题、广泛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发展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民生历史遗留问题,拿出硬招实招,解问题、破难题;对群众反映强烈、疑难重大的信访举报件,按照“谁分管、谁负责”和分包设区市相结合的原则,交由专人领办,限期化解、对账销号。
23.76万平方公里的八桂大地,一场场生动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蓬勃开展,为“学史力行”写下生动注脚。
共青团广西区委坚持党建带团建,结合广西青少年特点,依托广西新时代希望工程,用心用情用力解决青少年“急难愁盼”问题,努力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呵护、爱护、服务青少年的生动实践,在为民办实事中推进我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021年,“希望新心”项目筹集资金100万元,救助农村先心患儿100名;“希望圆梦”项目筹集资金893万元,为全区5183名农村学子提供学业资助;“希望厨房”项目不仅改变了农村学校的厨房设施,也改变了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面貌。
自治区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要求,始终将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一年来,不断强化接种能力、疫苗运送及调配、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接种服务,有力提高接种效率,跑出了疫苗接种的“广西速度”。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全区累计接种新冠病毒疫苗9025.22万剂,于10月17日提前14天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接种任务,让疫苗最大程度惠及群众,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健康保障。
针对就业难、养老难等问题,举办就业专场招聘会,推行“解忧超市”“云家庭”居家养老等措施;全力推进户口迁移等多类群众关注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为群众办结10万多件“跨省通办”事项;包案化解疑难重大信访举报件24件,化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信访举报件1081件,推动解决久拖未决的群众信访问题32个……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既办成了一大批实事好事,又锤炼了一大批党员干部,更形成了一系列为民办实事的机制模式。广大群众从中充分感受到变化、体会到温暖,对党的信赖和拥护不断深化,也更加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截至2021年12月10日,全区各级各部门已完成办实事736847件,组织党员为身边群众办实事879733件。党史学习教育中央第七指导组5次在广西指导工作,均对我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给予肯定评价。
历经风雨,初心如炬。广西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壮美广西“1+1+4+3+N”目标任务体系,以更加坚定的理想信念、更加昂扬的斗争精神、更加饱满的奋斗激情,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体现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上,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本报记者 罗琦 通讯员 邓祖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