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证明,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重要机遇和广阔空间,同时也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科学解答。2024年6月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在京成立。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围绕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履行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这项天职的实际行动。针对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的相关问题,本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
01《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从何而来,有何特色?
张翼: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就需要认识到: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化,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两个结合”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设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既要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更要符合本国实际,尊重本国特色,坚持本质要求,把握重大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的重大原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只有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02《中国社会科学报》:长期以来,关于现代化模式的话语权被资本主义国家垄断,在中国式现代化出现之前,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似乎只能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
张翼: 资本主义现代化是以所有制的私人占有为基础的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也是以资本扩张为目标的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扩张到哪里,就将侵略战争、残酷剥削与野蛮殖民带到哪里。资本主义在不断发展中,既激化了国内各个阶级与群体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将国内矛盾转化为国际矛盾,使发展中国家不断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沦为宗主国的原料市场,沦为资本主义的附庸,力图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屈从于西方少数发达国家。这注定资本主义现代化将不断制造两极分化与社会不平等,并通过资本的垄断,全面控制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维护资本家等少数人的根本利益。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现代化是资产阶级统治的现代化。
资本主义现代化以资本主义实践为基础,建构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知识体系,形成了西方的现代化话语霸权,并以所谓西方的“东方学”评估和定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这些理论不但以西方为中心建构“近东”“中东”和“远东”的空间结构,而且还在整个文本世界形成“西方”与“其他”的对立关系,并通过大学教育体系、不平等的信息传播方式,把“西方”书写为“先进”,把“其他”贬低为“落后”,源源不断地形塑其政治、经济、文化等话语体系,向世界输送学术殖民主义的西方式现代化意识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障了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既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坚定走和平发展之路,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冷战,反对将资本主义制度与意识形态强加于发展中国家,而主张与世界一切“平等待我之民族”交好关系,主张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主张文明交流互鉴,与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以社会主义为重要特征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实践为基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成功摆脱了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的依附性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延续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再版,更不是西方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事业,这注定我们必须在不断开辟新纪元过程中乘风破浪前行。
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竞争,仍将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艰辛历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制度优势,力促科技创新,不断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时代命题,才能克服各种风险挑战,使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越走越宽敞。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一再告诫我们,唯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更相适应,才能形成强大后发优势,通过“并联式”现代化完成“两步走”宏伟战略目标。
03《中国社会科学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也迎来了广阔空间。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该研究什么?
张翼:第一,要系统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确保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始终走在正确的政治道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只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否则就会偏离航向、丧失灵魂,甚至犯颠覆性错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力度与建设质量。
第二,要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是最大的国情。将14亿多人口带入现代化行列,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与此同时,还应该看到,14亿多人口的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唯有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才能保持历史耐心,做到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一次分配、二次分配和三次分配的机制作用,研究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内在逻辑。要深刻认识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而会呈现为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这既是一个“等不得”的问题,更是一个“急不得”的问题。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求我们一方面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强化物质文明对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奠定物质文明作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更相协调,彰显精神文明的时代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我们长期坚持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民富国强,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同时,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更为适宜的发展条件。
这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只有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内在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准确全面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而深化学理性研究。
第三,要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为人类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道路从此焕然一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提供了理论准备,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们党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党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集中整饬党风政风社风,面对严峻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领导人民历经艰苦卓绝努力,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在中国形成了4亿多人口的世界最大中等收入群体,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对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和战略安排作出系统部署。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把我们党关于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件,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辉。当前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深入研究阐释好《决定》精神。
第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 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辅相成。在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又要关注实践探索的实际效果和经验反馈。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以来推进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抽象、概括和建构奠定了扎实基础。
在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我们得到的宝贵经验之一,就是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来自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实践。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原则。进入新时代,我们更要充分尊重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未来,我们更需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为出发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任务越繁重,就越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越需要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推进改革的智慧。应该认识到,改革进入深水区后,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啃下这些“硬骨头”,更需要积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人民为中心,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凝聚起汹涌澎湃的改革推进力量。
第五,要研究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给出的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秩序观、价值观,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亲仁善邻、万邦协和、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摒弃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强调“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在获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中国始终以自身发展带动他国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已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人民的“幸福路”,极大推动了共建国家的经济繁荣,提升了当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深化。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新贡献、提供新方案的现代化。
总之,我们要在研究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中国本土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而凝练的自主知识体系。
04《中国社会科学报》:《决定》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在此关键时期,我们应怎样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以更好地回应时代需求?
张翼: 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开创性事业,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自当勇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把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与人民的伟大首创精神密切结合,以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思维方法,深入开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述,系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既要重视宣传阐释,更要重视学理性建构,有组织地推出创新性、标识性、元典性理论成果。
二是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体现科研现代化的时代特征。要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构建新型科研生产关系,以新型科研生产关系解放科研生产力、发展科研生产力,综合推进人事制度改革、薪酬制度改革、科研管理制度改革,通过“揭榜挂帅”、包干制、后期资助等创新举措,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科研资源调度权。
三是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事关方方面面,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个领域。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需要强化科研组织功能,推动理论界与实际工作部门密切配合,组建跨学科、跨单位、跨领域的研究团队,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在研究中,既要关注“五位一体”的整体属性,防止“合成谬误”;也要兼顾某一具体领域与其他领域的协作发展问题,防止“分解谬误”。
四是积极回应科技革命最新成果。 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影响下,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趋势,不断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和创新点。要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带来的深刻变革,发挥人工智能系统集成作用,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推出前瞻性研究成果。在具体研究中,既要研究“人+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的劳动的替代模式的影响,对国家乃至全球治理的影响。
五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借鉴。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应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合作,拓展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交流,吸引更多国际优秀人才和资源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来。
05《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成立,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研究院主要承担哪些研究任务,将如何开展工作?
张翼: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围绕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领域的一件大事。
新成立的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将立足新的历史条件和国际国内形势,围绕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发展方向、体制机制和推进方式等展开研究。我们要坚持开门办院、创新强院、聚智兴院。我们将积极整合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乃至全国的力量办好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加强与其他国家研究同行的对话与交流,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新型学术共同体,培养跨领域、跨学科、跨单位的创新力量,推出原创性、综合性、前瞻性高质量成果,努力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平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号角。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准确认识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统一关系,深刻分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涌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如何更好相适应问题,深入研究如何以“七个聚焦”“四个迫切需要”和“六个坚持”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深入研究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问题。我们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一定不负时代、大有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必将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