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庄户:冀东人民第一堡垒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馆
“地道好,地道妙,打了敌人钻地道;明里打,暗里挑,消灭敌人最可靠;鬼子气得干瞪眼, 抗日军民哈哈笑。”如今在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上了年岁的老人还都会念叨这首“地道歌”,而在70多年前,这个村里地下23华里长的地道,筑就了“人民第一堡垒”。
周末,记者来到了焦庄户,这个顺义区东北角的村庄,背靠燕山余脉歪坨山,面朝潮白河支流金鸡河,是一个“歪坨山有多少石头,山下有多少野花,金鸡河有多少水纹,河边有多少脚印,焦庄户就有多少故事”的山村。
如今,凭借着保护完好的地道,这里已经成为了北京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尤其是暑假期间,游客络绎不绝,其中很多人都是从外省市专门赶过来的,就为了一睹“地道战”的风采。
“顺义区在抗战时期,地处平北、冀东两大抗日根据地之间,可以说是两者的通道,又因为地处平原,所以成了日寇控制的重点区域。在这里,抗日军民与日寇展开了长时间的斗争。”顺义区党史办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走进纪念馆大厅,里面展出了不少当年的抗战实物:有老民兵用的猎枪,还有缴获自日寇的三八大盖……“当时,我们就是用这些武器和鬼子、伪军打仗的。”今年年近九旬的焦庄户老民兵马有指着一把枪说,“别看武器不行,我们有地道啊。”
焦庄户老民兵马有为记者讲述抗战故事
在纪念馆展厅的焦庄户地道沙盘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地道的故事。
“当时鬼子在村外二里地修了炮楼和据点,五天一‘清乡’,十天一‘扫荡’。”老人家说,后来,八路军邓宋纵队接连在附近打了几次大的伏击战后,鬼子的嚣张气焰有所收敛,改变策略,晚上出动,悄悄摸到村里抢掠杀人。一次,二三十个日伪军趁着夜色摸到村里,把熟睡中的乡亲都赶到村里打谷场上。村里一个老太太,当场被刺刀挑死,房子也被烧了。那次焦庄户有10多人被杀害,20多间房屋被烧毁。
彼时,焦庄户村40岁出头的村民马福秘密入党,成了村里的第一名共产党员。他按照区委指示,发动群众,夺取武器,成立民兵队伍,消灭伪村政。1942年4月,村党支部秘密建立,马福任支部书记。在马福的带领下,焦庄户民兵经常到敌占区袭扰、破坏,闹得敌人日夜不宁。
和中国北方许多农村一样,焦庄户的老百姓也把白薯当成重要的农作物,为了储存白薯,家家都有地窖。有一次,敌人来了,马福来不及向村外撤,就机警地跳进白薯窖,顺手将两捆山柴堵在了窖口,竟把敌人糊弄走了。
这次偶然的逃生经历启发了马福:把各家的白薯窖连接成暗道,最终实现地下出村。这时的地洞,仅可以容纳一个人蹲在里面,叫“藏人洞”、“蛤蟆蹲”。连成片,那就成了纵横地下的通道。
马福找来村里的抗日骨干,一边找人设计方案,一边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不久,一场开挖地道的人民战争打响了。经过一个冬天的奋战,完成了预想的地道工程。
1944年4月,日伪军又来“扫荡”,民兵利用地道打得敌人大败而逃。不久,叛徒带着敌人进村。全村人闻讯下了地道,从村外的出口冲出包围圈,让敌人扑了个空。之后,三(河)通(县)顺(义)联合县武装部长杨崇德带人推广冀中地道战的经验,县教育科长徐进到焦庄户蹲点指导。在徐进的指导下,全村老小齐上阵,改造地道,还掏了瞭望孔、射击孔,建成了“能藏、能走、能防、能打”的“四能”地道,焦庄户的抗日形势扭转了。
1944年5月,上级决定端掉龙湾屯的日伪炮楼。马福利用内线消息,里应外合。为攻打炮楼,他率领民兵把地道挖到离炮楼四五百米远的地方。打下这个炮楼,俘虏敌人40多人,缴获大枪37支,还有很多军用物资。
焦庄户成了冀东抗日根据地安全可靠的堡垒。于是,十四分区卫生处第二所搬到这里,附近的伤病员也到这里来疗养,村里经常住着几十个伤员。一有敌情,大伙就把伤员抬进地道。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顺义地区抗日军民配合主力部队,主动打击敌人、消灭敌人,使敌人“扫荡”阴谋破产,抗日力量不断壮大。特别是焦庄户、山里辛庄、驻马庄这些革命老村、抗日堡垒村,村民和八路军并肩战斗,筑成了打击侵略者、粉碎日伪一次次疯狂“扫荡”的铜墙铁壁,把抗日战争推向新的阶段。
如今在纪念馆,主展厅后面就是地道入口。即使在夏天,走进去也顿感凉意,一人高左右的地道,低矮处仅有几十厘米,需要俯身才能通过,当年,焦庄户的民兵们就是在这里和敌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1947年11月10日,解放区冀东十四分区授予焦庄户村“人民第一堡垒”的光荣称号。
(文章来自《焦庄户:冀东人民第一堡垒》,北京日报,2015年08月25日,已为中国社会科学网转载。)
(展馆图片来源于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