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淮海战役中不断涌现人民群众的支前场面,组成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雄伟画卷,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交通运输条件十分落后,广大人民用肩挑、车推、驴驮、船运等方法,从千里之外将大量的粮食、弹药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到前线,将伤病员送往后方医治。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陈列着一件山东农民唐和恩千里支前路上使用过的小竹竿,小竹竿长106cm,直径约为2.5cm,属国家一级文物,是山东省莱东县支前民工唐和恩在支前路上支撑走路使用的。支前道路崎岖,唐和恩走累了就拿小竹竿当拄棍,遇有河流阻挡,就用小竹竿来探深浅,风雪淤泥中用小竹竿寻道路。有时候遇到国民党军的轰炸,他就在小竹竿上绑上树枝和茅草伪装防空;翻山越岭他就把小竹竿高高举过头顶在最前面引路。战役中,唐和恩几乎跑遍了整个淮海战场,每到一地,他就把地名刻在小竹竿上,共刻下了山东、安徽、江苏3个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行程长达5000余里。一件小小竹竿铭刻了伟大的支前路,也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唐和恩,1911年出生,山东省莱东县(今莱阳市)人,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爆发后,唐和恩在“一切为了前线胜利”的口号下,以高度的热情和不怕牺牲的精神,加入了滚滚支前大军。唐和恩加入支前大军后,任莱东县陶障区运输小队副指导员、党支部组织委员兼第四小队队长。唐和恩从家乡启程的时候随身携带了一根竹竿,竹竿顶端刻着出发地点:山东省胶东地区莱东县陶障区。随着支前路程的前进,后面陆续刻下了:水沟头—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名,唐和恩的小车队辗转山东、江苏、安徽三省,走过了88个城镇和村庄,唐和恩带领的小车队和千万个支前队伍一样,冒风雪,忍饥寒,翻山涉水,日夜奔走。在支前运输粮草过程中,为了能让队员们吃饱,还能按时按量完成运输任务,唐和恩便带领队员们制定了粮食节省计划,自己吃“三红”(红高粱、红胡萝卜、红辣椒),省下小米、白面给子弟兵吃。在风雨交加的运粮途中,队员们把自己身上穿的蓑衣、棉衣盖在粮车上,宁愿自己身上淋透,也不能淋湿军粮。运送伤员时,原为了御寒的狗皮被支前队员用来铺在担架伤员的身下,用来遮雨的蓑衣被支前队员脱下来,盖护在担架上。在五个多月的支前战斗中,唐和恩和他的小车队留下许多英雄事迹,为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唐和恩携带着这根小竹竿,从沂蒙大山走到了淮海平原,行军时用它当拄棍,过河、涉水。踏雪时用它探路,有时还用它绑上树枝防空和引路。这一根小小竹竿不仅记录了唐和恩小车队5000多里支前历程,还是数百万英雄支前民工在淮海战役中走过的艰苦战斗历程的缩影,是淮海战役伟大胜利的见证。
淮海战役结束后,唐和恩立特等功,被授予“华东支前英雄”称号,他带领的运输队也人人立功,被评为“华东支前模范队”。新中国成立后,唐和恩任西陡山村生产大队长和党支部书记,1992年病逝。
在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得到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原等各解放区亿万人民的支援。其中,淮海战役共动员支前民工543万人,是参战部队人数的9倍,动用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万余辆、挑子35.5万副、牲畜76.7万头、汽车257辆、船8500余只,前送弹药7300余吨、粮食近44万吨,后运伤病员11万余人。同时组织民兵团130余个,担负警卫物资、看押俘虏和打扫战场等任务。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赢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供稿)